在武汉星晴康复中心的教室里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淡蓝色的墙面上,墙贴的卡通云朵显得格外温馨。年轻的大学生正蹲在地上,与孩子们一起玩着积木游戏。这就是青萤星链团队,一支由05后大学生组成的团队,正在用自己所学知识,为自闭症儿童带来科技的温度。
一次改变初衷的社会实践
"我们最初只是打算完成一次普通的社会实践作业。"团队负责人谭健琦回忆道。2025年10月6日,这支学生团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武汉之行。他们先后走访了东方启音武昌中心、星晴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武汉光谷店等多家康复机构。
在东方启音中心,团队成员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自闭症儿童的日常康复训练。他们看到治疗师如何用极大的耐心和专业技巧,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和社交练习。"有个四岁的小男孩一直在重复排列积木,治疗师告诉我们,这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行为特征。"谭健琦说。
在不影响孩子们的情况下观察孩子们
这些亲眼所见的场景让同学们深受触动。他们了解到,由于专业诊断资源匮乏,很多孩子要到4-5岁才能获得确诊,错过了0-3岁的最佳干预期。"听到家长们讲述求医的艰难历程,我们决定要做点什么。"谭健琦表示。
从零开始的技术探索
回到学校后,这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。他们首先要补上医学知识,自学自闭症的相关医学背景。"我们经常在课后聚在图书馆,查阅各种医学论文和专业资料。"团队成员表示。
技术开发过程中,团队面临诸多挑战。音频采集需要清晰的音质,但孩子们的声音往往很小且不稳定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他们尝试了多种降噪算法,最终设计出特殊的三麦克风阵列结构。
患者音频提取
最困难的是模型训练阶段。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,团队只能从小样本学习开始,逐步优化算法。"有时候为了调整一个参数,我们要反复测试几十次。"谭健琦说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他们最终采用SE_ResNet50网络结构,实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。
注重体验的产品设计
在开发过程中,团队特别关注产品的使用体验。考虑到自闭症儿童对陌生环境的敏感,他们将采集设备设计成可爱的小兔子造型,采用柔和的粉白配色,避免给孩子带来压迫感。
"我们观察到孩子们对卡通形象特别感兴趣,所以决定把设备做得更友好一些。"团队成员表示。这个设计思路来自他们在武汉康复机构的观察,当时看到孩子们对卡通教具表现出更大的接受度。
操作页面演示
操作界面也经过精心设计,力求简洁明了。"我们考虑到家长和康复师可能不是技术专家,所以把流程设计得尽可能简单。"谭健琦解释说。系统只需要5-10秒的音频样本,就能在5分钟内给出初步分析结果。
在挑战中成长
作为学生团队,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。时间协调是一大挑战,同学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进行开发。"有时候为了讨论一个问题,我们要在实验室待到很晚。"团队成员说。
资金和资源也是限制因素。团队尽可能利用开源工具和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,精打细算地使用有限的经费。"学校给了我们很大支持,提供了实验室和指导老师。"谭健琦感激地说。
最大的挑战是跨学科知识的缺乏。团队成员都是计算机专业,对医学知识了解有限。为此,他们主动联系医学院的同学,请教专业知识,还邀请特教老师给予指导。
针对社会现象制定调研问卷
科技与公益的完美结合
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,这个项目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。"当我们看到第一个试用系统的家长露出欣慰的笑容时,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。"谭健琦动情地说。
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公益初心。他们计划未来将系统免费提供给经济困难的家庭使用,并通过与公益组织合作,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儿童。
"科技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代码,更应该是有温度的工具。"这是团队成员共同的信念。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,特别是这些需要额外关爱的特殊儿童。
武汉星晴治疗中心
展望未来
目前,团队正在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,准备参加"挑战杯"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。他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,获得更多专家指导,提升项目的专业性和实用性。
未来,团队计划与更多康复机构合作,开展试点应用,收集实际使用反馈,持续优化系统。"我们相信,只要坚持努力,一定能给这些'星星的孩子'带来实质性的帮助。"谭健琦表示。
这个由05后大学生发起的故事,展现了当代青年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宝贵尝试。他们用行动证明,科技可以很有温度,青春力量也能为社会带来积极改变。
临行前再次看望
作者:谭健琪
下一篇:没有了